1950年12月26日,美国将领马修·邦克·李奇微迅速前往朝鲜战场,接替在战斗中阵亡的沃克,成为美军第八集团军的新任总司令。李奇微毕业于西点军校,二战期间曾指挥过著名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。在沃克阵亡的几天后,五角大楼急忙任命李奇微前往朝鲜,无疑是希望他能扭转战局,挽救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颓势。 李奇微到达朝鲜后,很快开始了自己的战略部署。他认为,志愿军虽然千里迢迢来到朝鲜,战线漫长,必然会出现士气和补给上的问题,这为他反攻创造了机会。他计划趁志愿军立足未稳之际,展开战略反击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李奇微很快发现,尽管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困难,远道而来,但他们的士气却非常高昂,完全不像是远征军。相反,第八集团军在经历了连续的重创后,士气低落,尤其是沃克死后,整个军队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,士兵们对指挥官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。 李奇微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情境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我向上帝祈祷,希望不要再见到这种情形。”面对这一现状,李奇微决定改变战术,转入防御阶段,试图遏制志愿军的南进。 1950年12月31日,志愿军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发起了第三次战役,即美国媒体所称的“除夕攻势”。在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记录中有这样的描写:“那是朝鲜最寒冷的时刻,中国军人身上挂满了冰凌,依然顽强地冲锋。他们唯一的防冻方法,就是将猪油和牛羊板油涂抹在脚上,以防冻伤。尽管如此,他们依然展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勇气和意志。”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下,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在雪原和冰河上跋涉,穿越炮火连天的战场。
展开剩余60%然而,这一决定让金日成感到不满,他认为志愿军应该继续进攻,而不该停下来休整。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僵持不下。就在此时,斯大林的一封电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斯大林在电报中明确表示,继续南下追击的做法是错误的,并称赞彭德怀为久经考验的指挥员,建议今后一切要听从彭德怀的指挥。金日成最终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,中朝联军决定进行休整,然后再发动第四次战役。 历史证明,彭德怀的深思熟虑是完全正确的。根据战后情报,李奇微曾专门组织了参谋团队分析志愿军的作战模式,并发现志愿军每次进攻的持续时间大约为七至八天,这主要是由于后勤补给的局限。而李奇微的战略就是避开志愿军的初期攻击,在他们补给困难、弹尽粮绝时进行反攻。果不其然,在1月7日,李奇微指挥美军发起了反击,志愿军不得不转入防守,开始了第四次战役。 如果当时彭德怀没有停下进攻,而是继续追击,极有可能会陷入李奇微的战略圈套,导致重大损失。回忆起这段历史,彭德怀也表示:“我打了这么多年的仗,从未感到害怕。但过了汉城之后,我真的有些害怕了。”彭德怀在那个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冷静和智慧,使他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伟大指挥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